学校急救培训使用心肺复苏模拟人的重要性
在学校当中学习一些专业的急救措施,不仅仅是身为医护人员的必修课程,而且也是保护身边的亲人和家属的一种应急方法。传统的急救训练,往往采用的是同学之间相互作为模拟的伤患,进行一些训练。但是从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结果还是差强人意的。
心肺复苏模拟人" src="/upload/20173/20170315132011625.jpg" />
作为非专业人员的第一目击者,如果能掌握正确的灾害救援技能。在医护人员到达之前,在现场采取初步的救援措施,可有效降低灾害事故的伤害程度。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一个易教育、易接收知识的群体,在灾难发生时理应成为辅助救援的主力军,大学生对灾害救援知识知晓程度相对较高的是心肺复苏术。他们主要通过电视、书本和网络了解灾害救援知识。学生在校期间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灾害救援知识培训。学校也没有设置相关课程,说明灾害救援的公共教育还未普及。灾害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美国红十字会每年培训约12万公民。至今已培训了约7000万第一目击者,而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且各个地区灾害教育发展不均衡。全员培训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应在大学生中率先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以提高社会人群对灾害事故的应对能力。校应针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开展灾害救援技术的选修课,满足其培训需求。灾害医学救援是医学生必修课,综合性大学都有自己的医学院系。因此,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灾害救援教育可以依托灾害医学救援教育来开展,只需在原来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灾害救援的相关内容即可,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资源,又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灾害救援教育在综合性大学开设具有其他院校所没有的优势,教学可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灾害救援实践性很强,要深入到灾害现场。因此,开展灾害救援教育不仅要学习灾害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灾害现场去学习,而真正的灾害现场不可能成为学生的训练场地,最好的办法就是模拟演练。
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时,可借助 心肺复苏模拟人模拟现场多次反复训练,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大现场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和转运技术以及气道异物清除等操作训练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不管是灾害理论知识还是救援技能总体都较为缺乏,但他们学习意愿强烈,希望提高灾害救援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校灾害教育的普及,使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灾害知识,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在突发事件或重大灾害发生时发挥积极作用。
理由在于特别是在人工呼吸的过程中,因为同学之间彼此太过于了解,因此在训练期间,难免会出现不好意思,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现象发生,另外两个学生的互动,很容易在上课阶段,出现秩序混乱,影响老师讲课节奏的现象发生。为了能够解除这种尴尬局面,同时也让训练的效果达到最佳的应用状态,此次学校急救训练模拟人的出现,显然是一次非常不错的机会,在急救措施的应用阶段,借助于次来选择应用,成为了不错的应用在其中。
心肺复苏模拟人本身在各个部位都会做到更为清晰的标注,身为学生来讲,可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受,再加上模拟人的实际操作作为基础,让全程的训练过程,因此可以变得更为真实有效,在急救措施的学习过程中,也更为轻松便利很多。这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够更好结合在一起的应用方式,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帮助大家在救人的过程中,可以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从而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了解更多1701vip黄金城集团医学 心肺复苏模拟人,请点击!